學黨史感悟
邢臺分公司 梁鎰
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,2月份,黨中央做出了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決策,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大會上做出重要講話,為黨史學習教育指明了方向。
在這幾個月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,很多黨史小故事給了我強烈的震撼。
在長征中,三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,臨走時,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;長征過雪山途中,凍死的軍需處長;抗日戰爭時期,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,楊靖宇將軍領導抗日武裝冒著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嚴寒,同數倍于己的敵人浴血奮戰,犧牲時胃里全是枯草、樹皮、棉絮,沒有一粒糧食。楊靖宇在生命最后時刻對勸降者說出那句令所有國人動容的話: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,那還有中國嗎?”
1951年,革命前輩曾志找到了當年送給老百姓收養的兒子,從出生26天送人,到23年后的相見,那種感情可以想象。兒子的養父母早已經去世,他需要贍養靠乞討養活他長大的外婆,所以要回農村,雖然不舍,但曾志還是支持兒子的選擇。兒子后來當了一輩子農民,到八十年代后,兒子帶孩子想找曾志給解決個農轉非戶口,曾志非常生氣,斷然拒絕。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,有一尊曾志的銅像,上面寫了這樣一句話:“毛澤東的兒子能去朝鮮打仗,我的兒子為什么不能當農民?”
六十年代,焦裕祿為改變蘭考的貧困面貌,帶病工作到最后一刻。八十年代后,孔繁森兩次進藏,在黨的召喚面前,在人民需要的時候,他都挺身而出,將一腔熱血甚至于生命,奉獻給了藏區人民。
這些年的抗洪救災,還有去年開始的抗擊疫情,“我是黨員,戰疫情、沖在前”成了廣大黨員的高度自覺,哪里有疫情、險情,哪里最困難、最艱苦,那里就有共產黨員。
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,也是最好的營養劑。從1921年到2021年,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歷史潮頭,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,走過了不平凡的一百年,奪取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。百年大黨正青春,百年大黨正芳華。中國共產黨保持青春的秘訣就是從成立之日起,以為人民謀幸福,為中華民族謀幸福為使命,無論是烽火連年的戰爭年代,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,朝氣蓬勃的改革開放,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,廣大黨員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過,我們也能從這些鮮活的故事中,更加深刻的悟出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“能”、馬克思主義為什么“行”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“好”。